【本文由小黑盒作者@盒同学于07月09日发布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!】
在九十年代初期,中国企业一头扎进VCD产业,技术、市场、渠道,全都一手带出来,轰轰烈烈干了一场。
但是短短几年,曾经的行业老大哥,却被外来的和尚夹击包围,连根拔起。甚至不少人至今还不明白:VCD是中国发明的,可最后竟然还是被外国品牌围剿至死。这事儿,到底咋回事?
要说VCD,那可真是80、90后一代人童年的标配。谁家客厅里没摆个VCD机,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。
那个时候,一张VCD光盘,不管是《古惑仔》《生死时速》还是《机器猫》,只要插进去,电视里立马热闹起来。那会儿的快乐,是花个几块钱买张盗版碟就能实现的。
当时的录像机动辄几千块,LD影碟机更是奢侈品,而一台国产VCD机,只要三五百块,妥妥是平民神器。
1993年,姜万勐和孙燕生成立万燕公司,隔年就推出了中国第一台VCD机。那时候,这玩意儿在国外根本没多少人用,国内倒是一炮而红。
为什么?说白了,当时就缺一个既便宜又能放大片的设备,VCD恰好填了这个空。
于是中国的电子企业们蜂拥而至:爱多、新科、步步高、万利达……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涌上来。那时候广告满天飞,“挡不住的感觉”成了街头巷尾的口头禅,电视里也全是“买影碟机,就选步步高”。
企业家们打价格战、打广告战、甚至打渠道战,抢经销商、抢柜台位置,整个VCD市场就像打翻了的麻辣烫——热得冒烟儿!
但是,热闹归热闹,很多企业根本没搞清楚一件事:VCD这玩意儿的“命门”,不在盒子,而在芯片。
说白了,VCD的核心,是MPEG-1解码技术。这玩意儿压根不是中国发明的,是人家国际标准。
咱中国企业厉害也厉害在,把别人的技术用出了花样,靠着成本控制、供应链整合、市场下沉,把这套技术玩到极致。
可问题也来了,只要谁掌握了这个芯片的命脉,谁就能把你“卡脖子”。
结果如何?别说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”,这次压根是“没教就被反杀”。
国外芯片商一看,咦?你们靠我们卖得这么火?那不好意思——涨价!
于是国产企业一边苦打价格战,一边还得忍受“被卡脖子”,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,市场一热,劣质厂家蜂拥而上。
什么“八百合一”的机器、什么“支持VCD+MP3+卡拉OK”,全是打擦边球的噱头,品质堪忧。不是主板发热,就是激光头老化,更有甚者,连碟片都认不出来。
正版碟片一张二十多,盗版只要三五块。谁买正版?没几个人。于是——正版商死、盗版商活,正版设备跟着也完蛋。
市场瞬间就变了味儿,本来是盛宴,最后成了自助餐,谁来谁分,分完就走。
正当咱这边自己做VCD做到火遍全国,人家那边早就准备好下一代技术了——DVD、高清解码、版权加密,一个个都安排上了。
等咱这边打得头破血流,市场饱和、利润被吃光,外国品牌一出手,直接上“正版保护+技术封锁”,把VCD这条路彻底掐死。
就像一场打游戏——我们刚打通第一关,人家早就在第四关等你了,装备、技能全开,打你个措手不及。
但话说回来,VCD虽然死了,可它没白死。
这一仗,成就了一批人,比如段永平。他从VCD战场中学到了怎么打广告、怎么布局渠道、怎么做品牌,后来干出了步步高、小天才、OPPO、vivo,这些全是VCD时代打出来的“真功夫”。
当年“卖碟机”的,转头开始“卖手机”“做蓝光播放器”,OPPO的第一款蓝光机一出,就把国际市场吓了一跳,质量不输日本先锋,价格却只要一半。
所以说只会用技术,不会造技术,迟早得挨打。
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